新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新笔趣阁 > 民国大文豪 > 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本小说引发的风暴

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本小说引发的风暴

在前往英国的邮轮上,三人谈论了很多话题。

他们是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看待世界的眼光区别很大。

他们的交流非常坦诚,彼此交换了各自对国家、对文学、对生活的看法。

有激烈的争辩,有会心的笑容,有慷慨悲歌,有意气风。

或许是因为邮轮是一个私密的空间,双方的关系还不错,所以说了很多平时不会说的话。

三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交谈。

在一次颇为尽兴的辩论后,郁达浮提议以后把这些有意思的话题记下来,既然是在去西方的路上,那不如就叫做西游记。

这个名字倒是和他们此行的目的有些贴合。

唐僧到印度取经,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他们到英国办展,同样是文化交流。

只是一个是引进来,一个是走出去。

这个时代,国内的出版社一直注重的是引进来,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却很少走出去。

这和中国人的不自信有关,觉得作为弱国只有学习强国的知识,而不是推销自己的文化。

郁达浮说的是戏言,没想到却变成了现实。

这部散文形式的西游记在十年后由郁达浮整理而成,成了后世学者研究他们三人思想的主要资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学著作。

其中对民国时期人物的点评极为精准。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对中国时局的分析和把握,三人的观点尽管不同,却很有研究价值。

在这部西游记中,林子轩坚持日本一定会侵略中国,是中国的大敌。

这和他写的1984一样,都像是对这个世界的预言,让后世的研究者们佩服其越时代的眼光,不愧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927年4月2o日,美国纽约。1984正式售。

出版社对这部小说极为重视,林子轩已经用事实证明他是一位畅销作家。

而且,这部小说的内容极富有争议性,在出版社内部的评价很高。对他们而言,不怕小说有争议,就怕没有宣传的噱头。

“这是一部刺穿苏俄虚假社会的杰作。”

“这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从中可以看出独裁统治的可怕。”

“这无疑是一部天才之作,很难想象竟然出自一位东方作家的笔下。”

像这类的宣传比比皆是。在报纸和文学刊物上,都能看到文学评论家的评。

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效果,和出版社的大力宣传有关,也因为这部小说本身就有无数的解读和话题,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美国文学评论家就喜欢这种富有争议性的籍,如此才能体现他们的欣赏水平。

何况这本小说还是讽刺苏联的作品,作为美国人,无论怎么批判都不会惹来麻烦。

最关键是,林子轩的这部小说质量很高,有丰富的内容可写。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解读,甚至能够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

这正是文学评论家梦寐以求的小说。

不少美国评论家感慨不已,觉得这位中国作家成长的太快了。

当乱世佳人出版的时候,林子轩还籍籍无名,但这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